当前位置 > 首页 > 资讯

oppo自研芯片消耗量(浓香型有什么好酒推荐)

1. oppo自研芯片消耗量,浓香型有什么好酒推荐?

酒,伴随着人类走过了悠悠岁月,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酝酿出了很多灿烂的酒文化。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白酒在我国文化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是我国传统而独具风味的产品,其酿造工艺丰富多彩,酿造风格千姿百态,仅白酒香型就达12种之多。除浓香型白酒、酱香型白酒、清香型白酒这三种符合大众口味的三大白酒外,还有各地百姓喜爱的地域性香型名酒,如:米香型、特香型、馥郁香型、老白干香型、凤香型、兼香型、芝麻香型、药香型、豉香型白酒。

浓香型白酒又称泸香型,以四川泸州老窖特曲为代表,浓香型白酒具有芳香浓郁、绵柔、甘列、香味协调、入口甜、落口绵、尾劲余长等特点。构成浓香型白酒典型风格的主体是乙酸乙酯,这种成分含香量较高,且香气突出。现在,浓香型白酒的品种和产量占据全国大曲酒之首,在中国浓香型名酒品牌中,大家喜爱喝的是泸州老窖特曲,剑南春,洋河大曲,古井贡酒,五粮液,国窖1573,宋河粮液,水井坊,沱牌曲酒,仰韶酒等等。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消费理念。在中原地区,工薪百姓阶层消费量最大的浓香型白酒是:老村长,北大仓,台湾高粱,杜康等。

以上只是介绍几个畅销的浓香型品牌,难免孤陋寡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都有自己爱喝的品牌,自己喜欢的就是最好的。当然,美酒不仅仅只有浓香型,有时候换一换牌子,换一换香型,也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和享受,品一品酱香型、清香型等牌子的白酒,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要谨记:美酒虽好,只有适量饮用才能有益身体健康!

oppo自研芯片消耗量(浓香型有什么好酒推荐)

2. 瑞幸咖啡能走多远?

在谈咖啡中的小米——瑞幸之前,我们不妨看一下咖啡中的苹果——Blue Bottle 最新的一个动态:位于东京神田万世桥综合商业区 Blue Bottle Coffee 在日本的第 11 家门店于去年 12 月 7 日正式开始营业,与其他窗明几净视野开阔的门店相比,这家门店的面积仅有 24 平方米,因此,它的定位其实是一家外卖店。

至于星巴克,其实我更想把它定义为咖啡中的三星。当然,隔行如隔山,类似的比较仅仅是气质上的接近,它们在市场表现上存在着千差万别的不同。不这么说的话,咖啡界真正的霸主雀巢在手机行业其实还找不到一家可以类比的。

▲ Blue Bottle 咖啡

中国特色的咖啡浪潮

当雀巢、星巴克和 Blue Bottle 三个品牌放在一起的时候,从战乱时代走向和平繁荣时代的清醒逻辑随即明晰:雀巢让速溶咖啡走进千家万户,每一秒种,有 5500 杯雀巢咖啡售出;星巴克让现磨咖啡和双尾美人鱼出现在世界各地的大街小巷,为社交网络贡献无数的照片;至于 Blue Bottle,它代表着精品咖啡的崛起,让咖啡脱离了提神醒脑的基本功能诉求,也另辟出一条迥异于星巴克的空间美学,让咖啡成为类似于红酒那样值得品鉴的生活物事。

速溶咖啡、现磨咖啡和精品咖啡,雀巢、星巴克和 Blue Bottle,分别代表着世界上的三次咖啡浪潮。

实际上,人类喝咖啡的历史并不悠久,有史可考不过七八百年。咖啡豆大规模种植更是一部侧面的世界现代史,阿拉卡比咖啡豆最大的产区中南美洲在 18 世纪中叶以前没有一株咖啡树,是欧洲殖民扩张和黑奴贸易让这里成为了咖啡豆的种植园。

真正让咖啡唾手可得的发明是速溶咖啡,它诞生在二战期间,成为美军的日常饮料。西雅图三杰之一的星巴克,发展历史要比想象中短很多,它最早只是个卖咖啡豆的小店,到 1987 年被前星巴克 CEO 霍华德收购后才逐渐成就自己的咖啡帝国。至于 Blue Bottle 等等小众精品咖啡品牌,他们大多是 00 后。

▲ SeeSaw 咖啡

而在中国这边,这三次咖啡浪潮到来的时间要更近更密集,1988 年雀巢才进入中国,星巴克的中国第一家门店到 1999 年才开业,至于 Blue Bottle,它还没有在中国开店的计划,不过类似于 SeeSaw 和 Grey Box 这样主打精品咖啡概念的品牌已经在北上广深陆续开店了。

某种程度而言,中国的第二次咖啡浪潮和第三次咖啡浪潮,几乎是在同时袭来。

虽然有人认为,中国的饮食文化和生活习惯没有咖啡生存的土壤,但是当肯德基、麦当劳、7-11、全家这些快餐和便利店品牌开始卖现磨咖啡的时候,其实说明了,没有想象中那么爱喝茶的中国人,其实比想象中更愿意接受咖啡这种饮料。欧美日韩早先都没有喝咖啡的传统,全都是市场培育的结果。英国和日本早已证明,茶和咖啡之间并非你死我活,而星巴克收购茶瓦纳,也说明了,二者融合起来没有问题。

在第二次和第三次咖啡浪潮的合奏中,发出最恢宏声音的依旧是国外品牌,而国内品牌的故事几乎尚在开篇。

与 SeeSaw 和 Grey Box 等国内精品咖啡品牌的相对低调不同,瑞幸的出生就是带着惊雷和争议的。几乎是在同一时间,无论是小区的电梯里,还是写字楼的前台处,我们都能看到张震和汤唯拿着蓝色杯子的照片,与此同时,刻意炮制与星巴克对标的各种新闻不断出现在网络上,随后就是顺丰小哥拎着瑞幸咖啡的外卖袋出入于城市里的大街小巷,而在一些意想不到的位置,小小的瑞幸门店一间间地开业。

在瑞幸之前,已经有连咖啡这样的品牌主打外卖咖啡的概念,不过瑞幸在外卖咖啡这件事上,显然是后来居上的。

然而,在许多对咖啡品质有要求的人看来,咖啡天然就不适合做外卖,无论是手冲咖啡从磨粉开始的仪式感还是冲煮过后稍纵即逝的香气,还是拿铁咖啡上充满匠心的拉花,亦或是馥芮白绵密的奶泡,都经不起哪怕是一刻钟的颠簸。

说到这里,口味反而不是限制现磨咖啡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相信没有人会说是因为星巴克、Costa 和太平洋咖啡的味道去那里待上一下午。解决咖啡口味问题,不是第二次咖啡浪潮的一帮品牌们。

▲ Blue Bottle 店内设计

如开头所言,连 Blue Bottle 都开始做外卖店了,准确来说,是外带店,也能证明外卖和外带咖啡肯定不会是好咖啡,但可能会是个好生意。

这是瑞幸的基本逻辑,也是 7-11、全家、肯德基这些做外带咖啡的基本逻辑。甚至连星巴克也和阿里巴巴开始合作,做起了外卖咖啡的生意。说到这里,这几家品牌一起犯逻辑错误的概率,实在是有点儿低。

瑞幸的对手其实不是星巴克

基本逻辑之外,瑞幸迥异于竞争对手的地方在哪里?瑞幸的算盘究竟怎么打的?

首先就是瑞幸的品牌逻辑,由于在现磨咖啡市场里面,星巴克是绝对的领导品牌,已经占领了消费者的认知高地。无论是太平洋咖啡还是 Costa 咖啡,在品牌上几乎没办法抗衡。瑞幸的鸡贼之处在于,作为一个新兴品牌,它时刻注意自己与星巴克的强关联。有时候它以挑战者的身份出现,比如星巴克财报数据不好看的时候,我们会看到有人说这是因为瑞幸挑战的结果。有时候它以先驱者的形象示人,比如星巴克和阿里宣布一系列合作,做外卖咖啡的时候,我们又会看到说星巴克模仿瑞幸的论调出现。甚至有时候它会以受害者的身份出现,塑造一个被星巴克在供应链和人力上进行打压的委屈形象。

深谙营销之道的瑞幸以这种和星巴克捆绑的方式,加上营销和品牌上的大力投入,获得了爆发性的品牌认知度。在过去的几个月里,瑞幸的热度跌宕起伏,远超 Costa、最为接近星巴克,和喜茶相仿。

虽然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但这样的热度结果对于瑞幸来说显然是可以接受的。

在此,瑞幸需要付出的,就是品牌销售成本了,根据瑞幸披露的财务数据估算,在 2018 年,平均一杯瑞幸咖啡的成本可能高达 30 元,高于星巴克的 22.8 元。注意,这里的成本不只包含咖啡豆水奶糖杯,还包括人力、水电、租金、管理、营销、设备折旧成本。因此一杯咖啡的售价减去一杯咖啡的总成本,就是一杯咖啡的利润了。

那么,为什么瑞幸咖啡的成本反而要高于星巴克呢?这大概有违直觉。

直觉上,我们会认为咖啡豆是一杯咖啡的主要成本,事实却是一杯星巴克或者瑞幸咖啡用到的咖啡豆成本大概也就 2 元,牛奶水电成本也差不多是 2 元,租金人力反而更贵,瑞幸单杯咖啡的成本更高,原因主要是相比于不打广告,很少做营销,管理成熟的星巴克,尚在发展初期的瑞幸在市场营销以及管理上的支出更高。

在成本还高于星巴克的情况下,瑞幸咖啡的售价反而远远低于星巴克。虽然菜单价格是 21 到 27 元之间,由于大量折扣券,买五增五以及首杯免费等优惠的存在,实际上瑞幸咖啡的平均单杯售价在 10 元左右,也就是说,每卖出一杯咖啡,瑞幸就要亏损 20 元。

相较之下,星巴克每卖出一杯咖啡,要赚 10 块钱左右。

即便品牌上对标了星巴克,在实际售价上,瑞幸却和 7-11 以及全家便利店的外带咖啡打成一片。这就涉及到了瑞幸自身的第二个逻辑:定位逻辑。

品牌上对标星巴克是一种对外的鸡贼方法论,定位上照搬星巴克在核心商区黄金位置开一百多平米的店铺然后卖 10 块钱一杯咖啡肯定就是死路一条。现阶段,瑞幸的定位参照物比较类似于全家便利店旗下的湃客咖啡,短中期的参照物则更接近麦咖啡,或者其他某个品牌。

以补贴和优惠获取用户的瑞幸,在 2018 年卖出了 8968 万杯咖啡,开出了 2073 家门店,消费客户数为 1254 万,三个月内的复购率超过 50%。

▲ 全家&湃客咖啡

截止到 2018 年 11 月,全国有超过 2000 家全家便利店销售湃客咖啡,销量累计超过 4000 万杯,预计 2019 年,湃客咖啡的销量将达到 1 亿杯,并且,和瑞幸的实际售价类似,湃客咖啡的售价也在 10 块多。

不看亏损,只看销售层面,瑞幸的数据其实要比湃客咖啡好看一些。

外资背景的全家湃客咖啡给 2019 年的销售增长预期已经相当乐观,这还是建立在佛系营销和缓慢开店节奏的基础上。鸡血系的瑞幸,有理由获得更激进的数据。至少不久前的沟通会上,瑞幸表示他们会在 2019 年再开 2500 家新门店,门店总数超过 4500 家;在门店和杯量上,希望全面超过星巴克,成为中国最大的连锁咖啡品牌。

4500 家门店的数量,预计和明年中国的全家便利店数量加 7-11 便利店数量处在同一个量级。

大多数人关注瑞幸的数据,会聚焦在那去年前 9 月的 8.57 亿元净亏损上,但一个有价值的数据常常被忽略:瑞幸 66% 的订单都来自自提。这意味着,瑞幸的线下属性已经远超线上,外带大于外卖。并且以瑞幸门店的面积、选址和装修水准,其实并不鼓励长时间地停留,消费者顶多留个堂食的时间。

66% 自提率的数据更加印证了,瑞幸咖啡的定位趋近于便利店咖啡的逻辑:方便易得,价格便宜。毕竟瑞幸 CEO 之前也说,「价格贵和购买不方便一直是中国人消费咖啡的两大痛点」。

做不了星巴克,不是 ofo,瑞幸究竟会成为谁?

相比于便利店咖啡的模式,瑞幸天然有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它并非便利店。这也意味着它无法依靠超多的商品种类来摊薄成本,即便它能卖出更多的咖啡。

有生之年怕是看不到瑞幸卖冈本 003 和苏菲弹力贴身的那一天,但是未来某一天,我们肯定会看到瑞幸卖口香糖、沙拉、黄油饼干、随行杯、帆布袋和咖啡豆。现在,我们已经可以看到,瑞幸在卖面包,鸡肉卷和蛋糕了。

用罗永浩的逻辑来说,卖咖啡只是交个朋友。

那么,卖咖啡交朋友交得最好的是哪家?不是星巴克,不是 Costa,也不是目前靠营销和低价吸引用户的瑞幸,而是一家名为 Durtor 咖啡(罗多伦咖啡)的日本连锁品牌。

▲Durtor 咖啡

如果继续类比的话,那么 Durtor 咖啡作为日本的国民咖啡,就有点儿像咖啡中的华为了。去年 8 月的数据是,Durtor 咖啡在日本拥有 1349 家门店,数量超过了星巴克,是名符其实的日本第一连锁咖啡品牌。要知道,在大魔王星巴克进入日本之前,日本的咖啡馆数量一度高达 16.2 万家(1982 年),在 1996 年星巴克进入日本之后,面对连锁经营的势力,这里的咖啡馆数量就急剧下跌,到现在,日本咖啡馆数量停留在 7 万家左右,低于中国的 10 万多家。

Durtor 咖啡成为日本国民咖啡(日本好评度最高的连锁咖啡品牌)的秘诀说起来也很简单:好喝,不贵,日常。

便宜到什么程度呢?在日本,Doutor 咖啡定价仅在 200 日元至 350 日元左右 (约人民币 12 元至 22 元)。Doutor 咖啡来到物价租金都很贵的上海后,价格有所上涨,但也整体低于星巴克,咖啡定价从 18 元至 30 元不等;包括一杯美式与一个三明治在内的早餐定价为 25 元。

许多人对中国咖啡市场抱有很大乐观情绪的理由在于,中国人均一年消耗咖啡为 4 杯(也有说 3 杯),而日本人均 200 杯、韩国人均 140 杯,英国人几乎一天一杯,这里面的发展空间极其巨大。这显然忽视了中国市场的复杂性,星巴克和瑞幸显然也不会像 OPPO 和 vivo 那样,把门店开到乡镇去。

一二三线城市,尤其是一二线城市,才是现磨咖啡品牌的主战场。中国一二线城市人均一年消耗咖啡大约 20 杯,还不到日本的十分之一。理性考虑,日韩的人均咖啡消耗量,基本上也就是远期中国一二线城市人均咖啡消耗量的天花板了,没有 4 到 200 杯那么巨大的空间,但是 20 到 200 杯的空间也足够支撑中国咖啡市场增长许多年。

2017 年,国际咖啡组织(ICO)预计,中国市场咖啡消费需求将在未来十年保持 10% 以上的快速增长,和 Doutor 咖啡创立发展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咖啡消费增长比较类似,远高于世界平均 2% 的增长率。

无论是外部市场环境,还是便宜和方便的特点,以及在总咖啡馆数量上的占比,瑞幸比较好的参照对象,有点儿像麦当劳旗下的麦咖啡,但更像日本的 Doutor 咖啡。但是用户对瑞幸的忠诚度和喜爱度,还是不能和 Doutor 咖啡的受众们类比。瑞幸在品牌、品质、品类和美学等各个层面,离 Doutor 咖啡还有很大距离。

之所以不认同用 ofo 来类比瑞幸,是因为二者仅在巨额亏损这个层面有可比性,但咖啡市场和出行市场有着天壤之别,完全是两码事儿。就好像 ofo 曾经和摩拜你来我往斗得你死我活,而无论瑞幸怎么挑衅,星巴克都不会去打价格战,全家湃客咖啡也不会持续疯狂打折一样。

瑞幸是中国咖啡市场里面的异类,更是同类。ofo 烧钱是想烧成共享单车里面的滴滴,滴滴已经烧钱成为出行市场的近乎垄断地位。但是想必瑞幸也知道,他们烧钱不是为了干掉星巴克或者湃客,让全国人民只喝瑞幸咖啡,而是为了在这个增量市场里面,分掉可观的份额而已。

毕竟相较于全国 10 万多家的咖啡馆数量,瑞幸去年达到的门店数量仅占 2% 不到,今年再狂奔一年,这个占比预计也就是 4% 左右。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是,瑞幸在商业计划书中披露,2019 年 – 2021 年预测收入分别为 39.5 亿元、103 亿元和 185 亿元,看起来瑞幸需要一个令人绝望的增长率才能达到目标,不过就目前来看,瑞幸的增长率还可以。2018 年前三个季度收入 3.75 亿元,全年收入 7.63 亿,简单的加减法告诉我们,在 2018 年最后的三个月里,瑞幸捞入荷包的钱,比前 9 个月还多。不过这个数字背后的也有个真相,那就是瑞幸 1 月试运营,到 5 月才正式铺开,上半年瑞幸其实没怎么发力。

除了中国咖啡市场给瑞幸留了外部空间之外,瑞幸精心设计的品牌对标星巴克,售价贴近便利店咖啡,通往中国的 Doutor 咖啡的布局中,也还留有一些自身的溢价空间和品类空间。

即便上面给瑞幸立好了成功的参照物,也陈述了瑞幸的增长空间,但是创业依旧是九败一胜,就看瑞幸能不能说服它的用户能不能接受一杯 17 块左右的咖啡,并且还比以往更勤快地买瑞幸的咖啡,不仅买瑞幸的咖啡,还要买瑞幸的食品和周边。

▲《第 36 个故事》剧照

类似于台湾电影《第 36 个故事》里面,开咖啡馆是一件文艺而小清新的事情,但是瑞幸显然与小清新无关,更像一场赌博,赌用户的接受度,也要赌自己最终的管理水平和市场节奏,胜率着实不高,但也不是必败之局。

有问题,找爱范儿,更多科技新鲜资讯+深度评测,请关注爱范儿头条号

3. 中国当前在世界芯片产业中是个什么位置?

我国芯片在国际上处在中下的地位。

从数据图片得知,我国芯片市场非常大,主要得益于智能终端设备进入到千家万户,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平均每个人都至少有一台手机。

在芯片制造上,虽然数量很多,但只占全球10%。原因是国产电路芯片更多的是中低端科技,例如灯泡、音响、充电器、监控等等。

芯片主要分为设计和制造,在设计上华为在国内独树一帜,全球排行前十,可以把芯片植入到自家终端设备,而华为自己是没有芯片生产工厂的。

在高端制造上,还得依赖台积电,因为高端7nm和5nm光刻机一直被外国垄断,国内目前只有90nm光刻机,差了好几代要花十几年时间。所以半导体装备上只占全球1%-2%。

最让人的泪目是光刻机的零部件是0%,所以在芯片制造上,路漫漫其修远兮。国人需要往这个方向奋发努力!

否则处处受人制肘,华为就是被美国制裁,限制台积电供应芯片制造给华为!悲愤!

4. oppok9王者一个小时掉电多少?

根据OPPO官方数据,OPPO K9王者版配备了4500mAh的大容量电池,同时搭载了高效的处理器和优化的软件系统,因此在一小时的游戏使用中,电池消耗会相对较高。具体的电池消耗量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游戏的图形要求、屏幕亮度、音量大小等。一般来说,在高负荷的游戏使用下,OPPO K9王者版可能会消耗约20%至30%的电量,但具体情况可能因个人使用习惯和设置而有所不同。

5. 日本制裁韩国的根源是什么?

根本原因是日韩关系本来就不好,双方不仅在历史问题和文化方面有冲突,就连支柱产业布局也是高度重叠。对于日本来说,韩国经济持续走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日本。

举个例子,日韩都是汽车制造大国。但是双方都不买对方国家的车。去年日系车在韩国的销量只有5.3万辆,韩系车在日本的销量只有300辆。双方表面上虽然没有撕破脸,但是明争暗斗早就开始了。

这次贸易战虽然只涉及个别行业,但是这种矛盾是无法调和的。如果不出意外,这样的贸易战以后还会更多。

除了根本原因之外,还有两个直接原因。一是韩国“火控雷达”事件让日本很不满。

所谓火控雷达事件,指的是去年年底,日本海上自卫队一架海上巡逻机在能登半岛外海进行海上巡逻警戒时,被韩国海军一艘广开土大王级驱逐舰以火控雷达发射电波锁定的事件。隔天,日本防卫省公开此事件,并透过外交管道向韩国提出抗议。

韩国事后表示,当时韩国军舰只是在搜救一艘朝鲜船只,而启动火控雷达也只是为了确认朝鲜船只位置,并不是故意针对日本。

但这个解释,日本方面表示不认可。并且日本防卫省还公开了当时的影片,在日本提供的影片中,清楚的显示朝鲜船只就在韩国海军船舰旁边,韩国军舰没有必要使用火控雷达。

韩国方面对日本的质疑没有正面回应,只是说日本的影像资料并不构成证据,但韩国也没有否认。相当于是耍赖皮了。这种敷衍了事的态度,让日本非常生气。

第二个直接原因关于二战韩国劳工的赔偿纠纷事件。

二战期间,日本在朝鲜半岛实行殖民统治的时候曾强征大量韩国人当劳工去做苦力。去年下半年,韩国大法院裁定日本企业赔偿这些被强迫劳动的韩国人。

但日本方面认为,日韩在1965年两国建交时签订的《韩日基本条约》中,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拒不再赔。

PS:根据《韩日基本条约》,日本向韩国赔偿八亿美元,以这笔钱作为二战期间韩国受害者家庭的经济补偿。签订协议时,日本方面提出要把补偿金直接交到受害者手中,但被当时的韩国政府拒绝。韩国政府要求日本政府先把这笔钱支付给自己,然后再由政府分发给每个受害人。但事后有资料显示,韩国政府私吞了这笔资金,并没有交与受害人。

也就是说,日本政府当时确实赔钱了,韩国政府也确实收到了这笔钱,但是由于韩国政府的贪污腐败问题,韩国受害者家庭没有拿到这笔钱。

基于这个情况,因而日本政府和韩国受害者劳工的亲属都觉得自己很冤。韩国国会议长文喜相甚至还趁机要求日本天皇就慰安妇道歉,等于是没事找事,招致了日本政府和民间的强烈抗议。(韩国大法院这次在不占理的情况下敢于裁定日本企业赔偿,是因为韩国总统文在寅说政府不能找日本政府索赔,但民间可以以个人身份索赔。介于民间确实没收到补偿,所以韩国法院判决了有利于韩国国民的结果)

对此,日本政府曾经提出日韩共同组建一个协商会,以协商的形式处理这个问题。但是协商没有结果,日本政府遂决定以制裁的方式逼韩国政府就范。

本月一号,估计是安倍认为时机成熟了(日本国内一致要求制裁韩国),因此安倍便下达了关于韩国半导体原材料的出口限制。

至于目的,也就是上面说的。想借此事解决韩国在历史遗留问题上的态度。

从现在的局势来看,安培的这一招效果还比较奏效。韩国除了抵制日货外,暂时拿不出什么有效的反制措施。

令人意外的是,一向在日本问题上非常团结的韩国各政党,这次居然在制裁的大背景下闹掰了。

根据韩媒报道,近日韩国左右翼分裂,开始互相埋怨对方。右翼政党认为文在寅政府不负责任,导致韩国大企业的利益受损(还说文在寅是朝鲜间谍);支持文在寅的左翼政党则批评右翼政党,声称此次反日事件就是右翼先挑起来的,现在居然反咬一口。

总之就是,日本的制裁还在继续,韩国内部各派已经开始相互甩锅了。

总的来说,日本的这次制裁,其实日本就是认为韩国的心态,近几年有点飘了,没有搞清楚自己的定位,想借机整一下韩国。如果韩国调整好心态,老老实实的猫着,不跟任何国家起纠纷。这个事情可能很快就能被淡化,就当没发生一样。

6. 会成为下一个星巴克吗?

瑞幸的对手其实不是星巴克

首先就是瑞幸的品牌逻辑,由于在现磨咖啡市场里面,星巴克是绝对的领导品牌,已经占领了消费者的认知高地。

在品牌上几乎没办法抗衡。瑞幸的鸡贼之处在于,作为一个新兴品牌,它时刻注意自己与星巴克的强关联。有时候它以挑战者的身份出现,比如星巴克财报数据不好看的时候,在新闻中我们会看到有人说这是因为瑞幸崛起的成果(这个算不算碰瓷呢?)。

有时候它又会以先驱者的形象示人,比如星巴克和阿里宣布一系列合作,做外卖咖啡的时候,我们又会看到说星巴克模仿瑞幸的论调出现。甚至有时候它会以受害者的身份出现,在社交媒体上塑造一个被星巴克等等既得利益者在供应链上进行打压的弱势形象。

深谙营销之道的瑞幸以这种和星巴克捆绑的方式,加上营销和品牌上的大力投入,获得了爆发性的品牌认知度。在过去的几个月里,瑞幸的热度跌宕起伏,远超 Costa、最为接近星巴克。

成为巨头的代价

但是瑞幸咖啡取得这样的成果,牺牲的就是自己品牌销售成本。我们根据瑞幸披露的财务数据估算,在去年,平均一杯瑞幸咖啡的成本可能高达 30 元,高于星巴克的 22.8 元。注意,这里的成本不只包含咖啡豆水奶糖杯,还包括人力、水电、租金、管理、营销、设备折旧成本。

直觉上,我们会认为咖啡豆是一杯咖啡的主要成本,事实却是一杯星巴克或者瑞幸咖啡用到的咖啡豆成本大概也就 2 元,牛奶水电成本也差不多是 2 元,租金人力反而更贵,瑞幸单杯咖啡的成本更高。

原因主要是相比于不打广告,很少做营销,管理成熟的星巴克,尚在发展初期的瑞幸在市场营销以及管理上的支出更高。

在成本还高于星巴克的情况下,瑞幸咖啡的售价反而远远低于星巴克。虽然菜单价格是 21 到 27 元之间,由于大量折扣券,买五赠五以及首杯免费等优惠的存在,实际上瑞幸咖啡的平均单杯售价在 10 元左右,也就是说,每卖出一杯咖啡,瑞幸就要亏损 20 元。

相较之下,星巴克每卖出一杯咖啡,要赚 10 块钱左右。

企业定位

即便品牌上对标了星巴克,在实际售价上,瑞幸却和 7-11 以及全家便利店的外带咖啡打成一片。这就涉及到了瑞幸自身的第二个逻辑:定位逻辑。

品牌上对标星巴克是一种对外很鸡贼的方法,定位上照搬星巴克在核心商区黄金位置开一百多平米的店铺然后卖 10 块钱一杯咖啡肯定就是死路一条。现阶段,瑞幸的定位参照物比较类似于全家便利店旗下的湃客咖啡,短中期的参照物则更接近麦咖啡。

以补贴和优惠获取用户的瑞幸,在 2018 年卖出了 8968 万杯咖啡,开出了 2073 家门店,消费客户数为 1254 万,三个月内的复购率超过 50%。

▲ 全家&湃客咖啡

不久前的沟通会上,瑞幸表示他们会在 2019 年再开 2500 家新门店,门店总数超过 4500 家;在门店和杯量上,希望全面超过星巴克,成为中国最大的连锁咖啡品牌。

4500 家门店的数量,预计和明年中国的全家便利店数量加 7-11 便利店数量处在同一个量级。

大多数人关注瑞幸的数据,会聚焦在那去年前 9 月的 8.57 亿元净亏损上,但一个有价值的数据常常被忽略:瑞幸 66% 的订单都来自自提。这意味着,瑞幸的线下属性已经远超线上,外带大于外卖。

66% 自提率的数据更加印证了,瑞幸咖啡的定位趋近于便利店咖啡的逻辑:方便易得,价格便宜。

做不了星巴克,瑞幸究竟会成为谁?

相比于便利店咖啡的模式,瑞幸天然有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它并非便利店。这也意味着它无法依靠超多的商品种类来摊薄成本,即便它能卖出更多的咖啡。

未来某一天,我们肯定会看到瑞幸卖口香糖、沙拉、黄油饼干、随行杯、帆布袋和咖啡豆。现在,我们已经可以看到,瑞幸在卖面包,鸡肉卷和蛋糕了。

用简单的来说,卖咖啡只是交个朋友

许多人对中国咖啡市场抱有很大乐观情绪的理由在于,中国人均一年消耗咖啡为 4 杯(也有说 3 杯),而日本人均 200 杯、韩国人均 140 杯,英国人几乎一天一杯,这里面的发展空间极其巨大。这显然忽视了中国市场的复杂性,星巴克和瑞幸显然也不会像 OPPO 和 vivo 那样,把门店开到乡镇去。

一二三线城市,尤其是一二线城市,才是现磨咖啡品牌的主战场。中国一二线城市人均一年消耗咖啡大约 20 杯,还不到日本的十分之一。

理性考虑,日韩的人均咖啡消耗量,基本上也就是远期中国一二线城市人均咖啡消耗量的天花板了,没有 4 到 200 杯那么巨大的空间,但是 20 到 200 杯的空间也足够支撑中国咖啡市场增长许多年。

2017 年,国际咖啡组织(ICO)预计,中国市场咖啡消费需求将在未来十年保持 10% 以上的快速增长,和 Doutor 咖啡创立发展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咖啡消费增长比较类似,远高于世界平均 2% 的增长率。

无论是外部市场环境,还是便宜和方便的特点,以及在总咖啡馆数量上的占比,瑞幸比较好的参照对象,有点儿像麦当劳旗下的麦咖啡,但更像日本的 Doutor 咖啡。但是用户对瑞幸的忠诚度和喜爱度,还是不能和 Doutor 咖啡的受众们类比。瑞幸在品牌、品质、品类和美学等各个层面,离 Doutor 咖啡还有很大距离。

之所以不认同用 ofo 来类比瑞幸,是因为二者仅在巨额亏损这个层面有可比性,但咖啡市场和出行市场有着天壤之别,完全是两码事儿。就好像 ofo 曾经和摩拜你来我往斗得你死我活,而无论瑞幸怎么挑衅,星巴克都不会去打价格战,全家湃客咖啡也不会持续疯狂打折一样。

瑞幸是中国咖啡市场里面的异类,更是同类。ofo 烧钱是想烧成共享单车里面的滴滴,滴滴已经烧钱成为出行市场的近乎垄断地位。但是想必瑞幸也知道,他们烧钱不是为了干掉星巴克或者湃客,让全国人民只喝瑞幸咖啡,而是为了在这个增量市场里面,分掉可观的份额而已。

激战线下

毕竟相较于全国 10 万多家的咖啡馆数量,瑞幸去年达到的门店数量仅占 2% 不到,今年再狂奔一年,这个占比预计也就是 4% 左右。

除了中国咖啡市场给瑞幸留了外部空间之外,瑞幸精心设计的品牌对标星巴克,售价贴近便利店咖啡,通往中国的 Doutor 咖啡的布局中,也还留有一些自身的溢价空间和品类空间。

即便上面给瑞幸立好了成功的参照物,也陈述了瑞幸的增长空间,但是创业依旧是九败一胜,就看瑞幸能不能说服它的用户能不能接受一杯 17 块左右的咖啡,并且还比以往更勤快地买瑞幸的咖啡,不仅买瑞幸的咖啡,还要买瑞幸的食品和周边。

结语

本来开咖啡馆是一件文艺而小清新的事情,但是瑞幸显然与小清新无关,更像一场赌博,赌用户的接受度,也要赌自己最终的管理水平和市场节奏,胜率着实不高,但也不是必败之局。

对答主感兴趣的话可以点一波关注 如果还有什么问题的话也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或者私信我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帮助大家!谢谢!

7. OPPO充电宝漏电?

与市面上的其他充电宝一样,长时间不用时会因为电路板上的IC低功耗工作而消耗掉一些电,但用量很微小。在电芯电压为可放电区间时,耗电在200uA以下。若充电宝有50%电量,长时间存放500天左右才会让电芯电压低于可放电区间。成比例计算,3个月消耗量在9%左右


版权声明: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大家!